咨詢熱線:18071719278
送設計 保質量 高品質
當前位置:主頁 > 及时新聞資訊 > 熱點及时新聞 >

建築垃圾資源化需“提速”

文章出處:未知 人氣:發表時間:2019-03-18
循環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是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決勝期,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任務更加迫切。當前,提及循環發展,應用最廣泛的還是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等傳統項目,而對建築垃圾的資源化利用仍然不夠重視,相關行業的發展也仍然處于探索階段,盈利良好的企業屈指可數。
 
建築垃圾增量巨大,處理方式相對落後
 
我國建築垃圾的增量主要來自既有建築拆除和新建房屋施工。2012年以來,我國的建築拆除面積雖逐年遞減,從6.5億平方米下降到2017年的4.6億平方米,但是由于拆除建築的結構向鋼筋混凝土結構轉變,單位面積建築垃圾的產生量有所增加,因此,每年產生的建築垃圾仍在5億噸左右。房屋施工方面,全國的建築施工面積從2006年開始飛速增長,近兩年增速有所放緩,但仍維持在高位,2018年全國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40.8億平方米,按每平方米產生0.055噸建築垃圾計算,約產生7.7億噸建築垃圾。如此計算,我國每年新增建築垃圾在12億噸以上。
 
與建築垃圾的增量對應,我國對于建築垃圾的處理方式,仍處在相對粗放的填埋及堆放階段。目前,國內建築垃圾資源再生当前產品標准未形成體系。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方式主要以填埋、堆山和現場移動式設備處置爲主,處置過程中環境汙染嚴重。按一萬噸的建築垃圾占地2畝計(堆高5米),目前我國每年所產生的12億左右建築垃圾,一年對土地資源的占用將超過24萬畝。
 
填埋處理建築垃圾的方法具有嚴重的弊端,一是在清運、堆放過程中,粉塵、灰沙到處飛揚,汙染環境。二是填埋的方式占用國家土地,浪費土地資源。三是建築垃圾中的油漆、塗料等含有有害物質,填埋後不易被分解,這樣又對地下水造成汙染。四是填埋方式還會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地表沉降。
 
部分地區采取固定設施處置方式,資源化率一般在80%以下,未資源化部分會產生嚴重的二次汙染;盈利模式以政府補貼和政策支撐爲主,沒有補貼不能正常運營,沒有形成市場認可的商業模式。我國建築垃圾產業對資源化處置和高附加值利用的需求極爲迫切,而國家現行的再生当前產品標准數量少、標准低、標齡老,建築垃圾資源化各個環節都需要明確的標准來規範。
 
建築垃圾處置率低下,處理能力提升緩慢
 
  近幾年,雖然出台了一系列涉及建築廢物管理的法律法規,但由于政府指定的建築垃圾消納場容量有限,施工單位的建築垃圾走正規渠道根本無法得到有效處理,大多數建築垃圾都被施工單位采用違規途徑私下處理。
 
  大多數城市的建築垃圾中,只有10%被運往指定的消納場所。這些粗放的處置方式對應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建築垃圾基本沒有分類收集;二是缺少專業的建築垃圾回收處理機構;三是我國建築廢棄物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技術水平較落後;四是政府對建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支持力度不大。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委聯合印發的《循環發展引領行動》,到2020年,城市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理率達到13%。2019、2020年爲達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全國各地仍需興建或規劃興建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理廠。
 
  目前,我國已建成投產和在建的建築垃圾年處置能力在100萬噸以上的生產線僅有70條左右,小規模處置企業幾百家,總資源化利用量不足1億噸;相關企業以民營爲主,已建成規模化的生產線實際產能發揮不到50%,且大多處于非盈利狀態。相關統計數據表明,2018年期間共計有52項與建築垃圾資源化相關項目在全國各地立項建設。
 
  高投資低回報,盼望更多政策支持
 
  建築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需要財政支持。建築垃圾資源化產業前期研發投入巨大,無論是建築垃圾資源化再生技術、建築廢物的分類與再生骨料處理技術等都需要大量投資。目前,政府對建築垃圾資源化企業固定投資的支持力度,仍有待提升,僅有部分地區出台了對相關企業固定投資的財政補貼標准。
 
  我國現有關于建築垃圾的法律法規所涉及的範圍,以建築垃圾對市容環境造成的影響爲重點,並不涉及建築垃圾資源化範疇,並且沒有統一明確設定建築垃圾處理的責任主體,對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爲處罰力度偏小。建議積極完善建築垃圾回收、管理制度。
 
  《循環發展引領行動》中對“十三五”期間建築垃圾資源化發展,提出了7項具體措施:1.發布加強建築垃圾管理及資源化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制定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行業規範條件。2.開展建築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省建設工作。3.完善建築垃圾回收網絡,制定建築垃圾分類標准,加強分類回收和分選。4.探索建立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技術模式和商業模式。5.繼續推進利用建築垃圾生產粗細骨料和再生填料,規模化運用于路基填充、路面底基層等建設。6.提高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技術裝備水平,將建築垃圾生產的建材当前產品納入新型牆材推廣目錄。7.把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的要求列入綠色建築、生態建築評價體系。其中,除了探索建築垃圾資源化的商業模式需要以相關企業爲主導,其他措施仍需政府加大落實力度,這也是建築垃圾資源化行業的參與者的熱切期盼。
 
  借鑒國際經驗,探索中國之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發達國家在建築垃圾資源化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經驗,或許可以成爲我國制定相關政策、法規的參考樣本。
 
  日本對建築垃圾的定義是建築副產物,其原則是層層循環,最終實現熱回收。減少施工現場垃圾產生和盡可能再利用,是日本處理建築垃圾的主要原則。根據《建設副產物適正處理推進綱要》,建設項目的發包人和施工方有義務在建設過程中減少建設副產物的產生,建材供應商和建築設計者有義務生產和采用能再生利用的建材。對能再使用的建設副產物應盡量再使用;對不能再使用的建設副產物應盡量再生利用;對不能再生利用的副產物則盡量通過燃燒實現熱回收。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年該國產生的建築垃圾總量爲126.97萬噸,其中得到回收利用的126萬噸,回收率達到99%。對于建築垃圾回收工廠,新加坡環境局還通過出租土地的方式予以支持,這些工廠回收的建築垃圾占據新加坡全部建築垃圾回收份額的80%至90%。爲了最大程度地回收建築垃圾,新加坡政府也出台了建築拆除行爲准則,這是一整套的程序指南,幫助建築拆除承包商更好地規劃拆除程序。
 
  韓國政府2003年制定了《建設廢棄物再生促進法》,2005年、2006年又先後對其進行了兩次修訂。該法明確了政府、排放者和建築垃圾處理商的義務,明確了對建築垃圾處理企業資本、規模、設施、設備、技術能力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規定了建設工程義務使用建築垃圾再生当前產品的範圍和數量,明確了未按規定使用建築垃圾再生当前產品將受到哪些處罰。
 
  德國很早就通過立法、征收費用等方式處理建築垃圾,是建築垃圾資源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1978年,德國制定了《廢物處理法》等法規。1994年制定的《循環經濟和廢物清除法》(1998年被修訂)在世界上有廣泛影響。1955年至今,德國的建築垃圾再生工廠,已加工約1150萬立方米再生骨料,並用這些再生骨料建造了17.5萬套住房。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的建築垃圾處理廠就在德國,該廠每小時可生產1200噸建築垃圾再生材料。
 
  荷蘭目前已有70%的建築垃圾可以被循環再利用,但是政府希望將這一比例提高到90%。因此制定了一系列法規,荷蘭建築垃圾循環再利用的重要副当前產品是篩砂。由于砂很容易被汙染,其再利用也受到限制。針對于此,荷蘭采用了砂再循環網絡,由拣分公司負責有效篩砂,即依照其汙染水平進行分類,儲存幹淨的砂,清理被汙染的砂。
  博悅佳輕質隔牆板咨詢熱線:400-013-9278 、 18071719278(施先生)。

同類文章排行

最新資訊文章

浏覽再多不如一個電話咨詢,歡迎來電:
18071719278 / 400-013-9278
友情链接:淄博圣元窑炉工程有限公司 | 空心线圈 | 高压管道清洗机 | 沃克咨询 | 石灰窑 | 浙江嘉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土工膜 | 燃气导热油炉 | 铝合金门窗十大品牌 | 羧甲基纤维素钠